淮安市新安小学学生表演情景诗朗诵《春天的问候》。纪星名摄
“当春风悄悄染绿枝头,当春雨滋润万物的时候,从北京全国两会的现场传来了一声亲切的问候:‘给孩子们问好啊!’……”
“六一”前夕,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小好汉剧场,一场青少年红色故事宣讲活动在同学们演出的《春天的问候》中拉开。这声问候来自今年3月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的习近平总书记。
作为新安旅行团的母校,新安小学是一所习近平总书记记挂的学校。两年前,他在给新安小学少先队员的回信中殷切寄语:“希望你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新安小学校长、新旅纪念馆馆长张大冬说,两年来,学校发生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个是孩子们“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一个是教师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更加强烈。
在这里,“小好汉”讲解员活跃在新旅纪念馆,“小先生”有模有样站上三尺讲台。他们到工厂进行社会调查,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去田园乡村看禾苗生长,新旅精神悄悄融进了他们校内校外的“课堂”。
这是淮安市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着力打造青少年思政教育高地的缩影。
周恩来红军小学的同学们演绎遵义会议场景。人民网杨维琼摄
“一核多点”皆课堂
淮安是一片红色热土,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厚土。这里不仅是周恩来总理家乡、新安旅行团出发地,也是淮阴侯韩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里,还是明清时期的漕运中心。仅就红色资源点而言,就有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等革命遗址遗迹176处。
“从丰富的红色资源里汲取真理的力量,从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汲取传统的营养,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大思政教育的宝贵教材。”淮安市教育局局长皇甫立同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创新红色教育模式,逐步构建了以新旅纪念馆为突出代表的“一核多点”青少年思政教育资源网络。
“1935年10月10日,新安小学15名革命师生从淮安出发,踏上了宣传抗日救亡的征途……”新旅纪念馆就坐落在新安小学院内,10岁的夏添同学是这里的一名“小好汉”讲解员,新旅的故事她早已熟稔在心,每每讲起来总是感情充沛、行云流水。
“我们每年从二到六年级学生中选拔培养六七十名‘小好汉’讲解员。”张大冬说,这也是新旅纪念馆一处特别的风景。夏添的妈妈告诉记者,两年多的讲解历练让原本性格就活跃的女儿更加自信自强,“她会把新旅故事中的主人公当偶像,无形中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走进周恩来红军小学,长征园内,一堂社团课正在进行。同学们身着“红军服”,一组同学沿着铁索匍匐前进体验“飞夺泸定桥”,另一组同学现场演绎着“遵义会议”的场景。在徐子轩同学看来,纸上得来终觉浅,实境课堂让他对这场在历史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的重要会议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我们把红军元素融入校园环境中,在校内开设了‘长征园’‘国防园’等八大园,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进而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该校校长管晓蓉说。
道德和法治课上听讲红色故事,音乐课上学唱革命歌曲,体育课上跟着教官学习队列动作……不仅如此,刘老庄连红军小学的同学们还时常变身“红色小导游”到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讲解八十二烈士英勇战斗的故事。六年级的许梦妍同学说:“以前是爷爷奶奶给我讲故事,现在我是小导游,对革命历史有了更多了解,反过来可以给他们讲故事了。”
儿童剧《新安旅行团》演出场景。淮安市教育局供图
“学思践悟”全链条
2022年3月,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发起了一项主题研讨会征文活动,有一篇入选论文竟出自江苏省淮阴中学当时正读高一的陈佳宜之手。这篇研究“周恩来与共产党精神谱系形成”的文章,正是她坚持“学思践悟”的成果。
问她是怎么写出来的?陈佳宜不假思索:“从小听着周总理的故事长大,课内学着革命历史,课外参加红色研学活动,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不知去过多少趟、看了多少遍。”
“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陈佳宜说,纵览周总理的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内核的伟大建党精神在他身上都有集中突出的体现。
在淮安,周恩来这个光荣的名字早已走进了广大青少年的心灵。当地深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20余年,开发《周恩来故事选编》等80多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累计创成省市级“周恩来班”2562个,形成了引领全省、影响全国的“周恩来班”建班育人的江苏样本。
从2003年开始,每年秋季,淮阴中学都会安排高一新生步行30公里奔赴周恩来纪念馆瞻仰学习。“感悟先辈创业之艰辛,品味挑战自我之甘甜,弘扬团结互助之精神,这是知行合一的弘毅之旅。”淮阴中学德育处主任高新民说,高二年级的学生去年因故没去成,今年春天又在大家的呼声中补上了。
高新民认为,培育拥有“四个自信”的青少年,不能仅限于认知,更要在体验中感悟,感悟之后有行动。为此,他总结了“观中感”“感中悟”“悟中行”9个字。“许多毕业生把在学校‘周恩来班’的学习方法带到大学校园,并融进了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高新民说。
张大冬也认为,学思践悟环环相扣,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为此,借鉴新旅成功的育人方式,新安小学以“敢为小先生、能做小主人、争当小好汉”的“三小”育人体系为基础,探索形成了“红色认知—红色体验—红色践行”三位一体的红色育人路径。
去年年初,王思懿同学参加了儿童剧《新安旅行团》3个月的封闭排练,角色是童年时期的新旅成员“盛盈盈”。“有戏份的时候正常排练,没有戏份时就看书学习,一旁改作业的老师时不时把我们叫过去讲解错题。”这段经历让她就像当年在宣传抗日的路上“身兼多职”的新旅成员一样,边排练、边学习、边照顾自己。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正是新旅团员成才的密码,这也是当下的孩子在成长路上亟须补上的重要一课。”张大冬说,新安小学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引导他们像新旅前辈那样学习生活、做人做事,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好汉”。
博里镇中心小学的《赵州桥》融学课堂。张雷摄
贯穿全程“大思政”
“青少年红色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铸魂工程,需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贯穿全程,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同频共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中共党史学会党建史专委会秘书长陈坚认为,这其中需要突出一个“融”字,推动德育与其他课程间的融合。
在淮安,从多彩课堂到广阔天地,融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当下还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处处用心皆思政,融思政于教学全程,才能培根铸魂于无形。”张大冬举例说,音乐课上教唱国歌,可以讲述热血青年田汉、聂耳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数学课讲到圆周率时,可以讲述我国数学家祖冲之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七位,这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
在融学课程的研发上,淮安市也在积极探索联动共享机制。最近,新安小学的语文教师刘兰兰去了一趟博里镇中心小学,为的是让《赵州桥》这堂课“融”起来。博里农民画是当地非遗,学校也在开展“我是小小传承人”的主题活动。为此,她建议把博里农民画的元素融进《赵州桥》的教学中,加入了画一画赵州桥、说一说农民画等互动环节。“以这样的形式上课,学生的参与度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相信会有不错的教学效果。”她说。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重要标志性城市,运河是淮安的文脉所在。4年前,淮阴中学初中部历时半年,近30名教师参与,推出了《遇见最美运河》文科与社会能力STEAM融学课目。在此过程中,同学们通过游学收集文人诗篇、感受运河风姿;实践课上动手设计制作桥梁、船只,绘制“盛世运河”图景;学生唱主角,编创运河歌谣……
如今,淮阴中学高中部正计划将这个项目嫁接过来,并寻求与高校合作,将其打造成“大中小一体化”的德育示范课程。淮安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康泉介绍,除了部分学校在谋求破题,淮安市亦在去年9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教研中心,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同题异构”上开展课程开发研究。
当下,淮安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少先队员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聚焦“四个自信”开展思政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思政教育在路上,淮安实践提供了一个样本。
(责编:周梦娇、张妍)